據信,聖山白頭山是第一個朝鮮王國創立者的出生地。
指揮中心昨(20)日召開專家諮詢會議,對於此類個案之接觸者匡列原則,決議如下: 接觸者須先採取居家隔離措施,並同時評估個案感染情形及傳染力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補充,案943今日又再度採檢,核酸檢測結果又變為陰性,抗體的結果則顯示他在國外已感染很久。
羅一鈞表示,台灣目前也比照南非和英國變異病毒株的處理方式進行集中檢疫,感染巴西變異病毒株的4位確診病例(包含案905,惟此案病毒量較低,無法進行定序),其中2位已順利解隔離出院,另外2位後續也有可能解隔離。近一週新增確診數為全球第二,平均日增逾4萬7000例,較上週增加6%。指揮中心宣布,自今年2月24日零時起(抵台時間),14天內曾有巴西旅遊史(含在當地轉機)之旅客,將比照自英國、南非共和國或史瓦帝尼王國入境或14天內具上述國家旅遊史者,入境後一律入住集中檢疫所且需採檢,並於檢疫期滿前再次採檢,檢驗結果陰性後,返家接續完成7天自主健康管理,旅客不需支付集中檢疫場所費用,請旅客誠實申報14日內健康狀況及旅遊史,以確保其自身健康且共同維護國內防疫安全。又因為它也帶有與南非相同的另一突變E484K,在很多科學家與實驗室驗證下,可能影響疫苗保護效果。其中英國變異株5株,南非變異株2株,巴西變異株3株)。
陰轉陽指標病例經評估可解隔且無傳染力,接觸者隔離條件可鬆綁 指揮中心新聞稿指出,今年2月17日公布的武漢肺炎境外移入確定病例案939,為去(2020)年在美國確診,並於當地經2次檢驗陰性,返台後檢驗為陽性個案(指標病例)。陳時中表示,未來會隨疫情變化,可能擴大相關變異病毒株的可能範圍,再施行集中檢疫相關的措施。2020年,德島縣首開先例,針對外國人招募「外國人之地域振興協力隊」 不僅只是協力隊。
例如,當年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就發布台灣人才招募資訊,說明日本政府全力支援要媒合外國人才與地方政府與地方團體,因此開始招募台灣人到北海道東川町、秋田縣大仙市與仙北市、栃木縣、山口縣山口市、大分縣豐後高田市,成為國際交流員,協助地方事務的活化與發展。其最明顯的莫過於為了吸引國際人才,而在2012年日本法務省所導入的「高度人才點數制(高度人材ポイント制)」,以及2017年的修正案。2019年,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發布之台灣人才招募資訊 這些到了日本過疏地方的外國協力隊員之輪廓 為了更深入理解這些渡海來日、到達日本地方的外國人的輪廓,筆者自去(2020)年年末開始針對外國籍地域振興協力隊、國際交流員進行訪談,截至目前為止一共訪談18名受訪者,受訪資料簡略整理資料如下表: 雖然因滾雪球抽樣方法,目前樣本的國籍多半為台灣籍,但可發現幾個階段性觀察: 受訪者多半有在日留學、實習之經驗,其中母國大學所提供之交換留學、實習之機會亦是一大進入日本之契機。文:蔡奕屏(日本千葉大學博士生・《地方設計》作者) 「青年培力工作站」是由日本「地域振興協力隊」而來? 二月初,國發會宣布將推出地方創生2.0,其中為鼓勵年輕人返鄉,將在全台補助推動成立30個青年培力工作站,由在地蹲點經營地方創生業務五年以上的青年,擔任計畫主持人,一年最高補助300萬元發展地方創生事業。
綜合以上可以大致畫出受訪者們進入當地地方的輪廓為:首先,藉由留學等契機進入日本,學習日文並融入日本社會,或是透過母國大學提供之機會試探日本職場。從目前約5000人數的現狀,要成長約3000人的協力隊隊員,至於這些人要從哪裡挖角,日本總務省明言指出,要將目光鎖定「高年級」的中壯年齡層之外、更看重「在日外國人」。
(註) 而地域振興協力隊是什麼呢?這是由日本總務省於2009年所制定之制度,只要是符合「過疏地區」標準的市町村,都可以招募「地域振興協力隊」,而從都會地區移居到地方的協力隊隊員,每年有包含200萬至250萬的年薪,以及最高200萬的活動經費,簡單來說,每當一個協力隊隊員來到地方,政府就投入400萬日幣來促進地方活化事業。接著,透過留日期間造訪地方,或是在就職與轉職等找工作的機緣下發現地方職缺。邁入第二期的日本地方創生戰略亦開始看重外國人才 2014年開始的日本「地方創生」,以每五年為劃分進行政策的規劃與推動,在迎來第二期的2019年之時,內閣府公布了第二期的綜合戰略,其中值得注意的是,在政策基本目標、主要施政方向大致不變之外,新增了兩項橫向目標,其中一項是「推進多樣人才的活躍(多様な人材の活躍を推進する)」,在這個目標之下,「地方上多元文化之推進」被列為政策方向,更明確指出期待外國人才、外國留學生於地方上之活躍。2020年,德島縣更是首開先例,針對外國人招募「外國人之地域振興協力隊」
此外,自新聞標題的觀察中可發現,2019年的外國籍隊員上新聞標題,多是「OO縣之首位外國人協力隊隊員」,而2020年開始,則是多為「OO市/町/村之首位外國人協力隊隊員」,由此可見,近年來外國籍協力隊隊員有明顯增加之趨勢。2019年,總務省制定2024年協力隊隊員要成長到每年8,000人的目標 當(2019)年,官方統計歷年的協力隊隊員資料,僅有35名外國籍隊員,但截至目前為止,自網路上所能蒐集到的各市町村的協力隊隊員上任新聞,即可蒐集到超過70名外國籍隊員的資料。約半數在應聘之前與當地有接觸、有前緣,而約半數是因就職轉職等考量而開啟與當地緣分。從目前約5000人數的現狀,要成長約3000人的協力隊隊員,至於這些人要從哪裡挖角,日本總務省明言指出,要將目光鎖定「高年級」的中壯年齡層之外、更看重「在日外國人」。
邁入第二期的日本地方創生戰略亦開始看重外國人才 2014年開始的日本「地方創生」,以每五年為劃分進行政策的規劃與推動,在迎來第二期的2019年之時,內閣府公布了第二期的綜合戰略,其中值得注意的是,在政策基本目標、主要施政方向大致不變之外,新增了兩項橫向目標,其中一項是「推進多樣人才的活躍(多様な人材の活躍を推進する)」,在這個目標之下,「地方上多元文化之推進」被列為政策方向,更明確指出期待外國人才、外國留學生於地方上之活躍。其最明顯的莫過於為了吸引國際人才,而在2012年日本法務省所導入的「高度人才點數制(高度人材ポイント制)」,以及2017年的修正案。
根據2019年總務省的調查,隊員約七成是年齡20至39歲之間的年輕族群,且三年任期結束之後,有高達六成隊員繼續留在當地定居,其中還有三成於當地創業。例如,當年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就發布台灣人才招募資訊,說明日本政府全力支援要媒合外國人才與地方政府與地方團體,因此開始招募台灣人到北海道東川町、秋田縣大仙市與仙北市、栃木縣、山口縣山口市、大分縣豐後高田市,成為國際交流員,協助地方事務的活化與發展。
(註) 而地域振興協力隊是什麼呢?這是由日本總務省於2009年所制定之制度,只要是符合「過疏地區」標準的市町村,都可以招募「地域振興協力隊」,而從都會地區移居到地方的協力隊隊員,每年有包含200萬至250萬的年薪,以及最高200萬的活動經費,簡單來說,每當一個協力隊隊員來到地方,政府就投入400萬日幣來促進地方活化事業。過去,要申請日本永住有個極高的「至少要居住日本十年以上」之門檻,但新的點數制度則是打破這個令人卻步的門檻,只要是點數加總之後符合「高度外國人才」,最短可以五年後拿到永住權,而2017年,此制度再度修正,只要點數符合門檻資格,於日本居住三年、甚至是一年之後就可以取得永住權。此外,為了提高任期結束之後的定居率,政府更祭出百萬創業基金的補助,讓協力隊不僅只是地方過客,更鼓勵他們任期結束後繼續深根地方。因應人力不足而大搶國際人才的日本 不管是地方創生綜合戰略等級的政策方向,或是政策底下操作端的地域振興協力隊制度,近幾年大打在日、親日外國人牌的策略,都絕非日本政府的突發奇想,而是因應少子高齡化、人力短缺問題之國安問題,而出現的階段性路線轉換。接著,透過留日期間造訪地方,或是在就職與轉職等找工作的機緣下發現地方職缺。過去,因為協力隊隊員的招募資訊並無特別限制國籍,而外國人隊員的出現僅可以稱是制度下的「特例」,但德島縣所創的先例是,大舉著招募外國籍隊員之旗幟,瞄準了外國人才新血的投入。
當時,有日本媒體報導,台灣的「青年培力工作站」是參考日本地方創生的「地域振興協力隊」而來。文:蔡奕屏(日本千葉大學博士生・《地方設計》作者) 「青年培力工作站」是由日本「地域振興協力隊」而來? 二月初,國發會宣布將推出地方創生2.0,其中為鼓勵年輕人返鄉,將在全台補助推動成立30個青年培力工作站,由在地蹲點經營地方創生業務五年以上的青年,擔任計畫主持人,一年最高補助300萬元發展地方創生事業。
2020年,德島縣首開先例,針對外國人招募「外國人之地域振興協力隊」 不僅只是協力隊。2019年,是協力隊制度推出後的十週年,當年七月,總務省制定了五年後(即2024年)的目標,協力隊隊員要成長到每年8000人。
綜合以上可以大致畫出受訪者們進入當地地方的輪廓為:首先,藉由留學等契機進入日本,學習日文並融入日本社會,或是透過母國大學提供之機會試探日本職場。上任之後的業務內容多半是國際交流、國際觀光促進相關事務。
換言之,自第二期開始,地方創生的制度開始留意到外國人才、留學生對於地方的投入與助力,成為了新戰略的一個突破與亮點。2019年,日本內閣府公布的地方創生之第二期綜合戰略 隨後,相應的關聯政策接連推出,例如「外國人才之地方創生支援制度(外国人材による地方創生制度)」,以大舉吸引各國人才到地方上進行地域活化。「地域振興協力隊」推動了十年之後? 地域振興協力隊(以下簡稱協力隊)制度自2009年推出之後,協力隊隊員便飛躍性地大幅成長,2009年全日本只有89名隊員,至2014年超過1000人、2018年開始更突破5000人。2019年,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發布之台灣人才招募資訊 這些到了日本過疏地方的外國協力隊員之輪廓 為了更深入理解這些渡海來日、到達日本地方的外國人的輪廓,筆者自去(2020)年年末開始針對外國籍地域振興協力隊、國際交流員進行訪談,截至目前為止一共訪談18名受訪者,受訪資料簡略整理資料如下表: 雖然因滾雪球抽樣方法,目前樣本的國籍多半為台灣籍,但可發現幾個階段性觀察: 受訪者多半有在日留學、實習之經驗,其中母國大學所提供之交換留學、實習之機會亦是一大進入日本之契機。
另一方面,是由於當地政府有意發展國際交流、訪日觀光客促進等國際觀光業務,因而有了國際人才之需求,因而促成了國際人才進入地方的媒合。2020年,德島縣更是首開先例,針對外國人招募「外國人之地域振興協力隊」
中文輸入程式會自動把字與字以及標點符號之間的距離調得剛剛好,所以輸入者根本不用管它,英文則不同,不但要習慣性地在字和字之間打空格,另外也要留意標點符號前後留空格的規則。常誤稱為「縮寫」),一般有兩個大問題: 1. 不教「正式」和「非正式」縮讀字的巨大差別 「正式」和「非正式」縮讀字的差別:這個問題從大學甚至到研究所的英文教育裡一概沒有受到重視,實際上連很多英文老師對這個差別都不一定很清楚,我們在此來澄清一下吧。
2. 書寫i 和 j不要再用短線了 Pitfall #2 i 和 j上的那筆畫是 X:「短線」?還是 O:「點」? 第二個常看到的陷阱也是很多人不知不覺養成的習慣,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,更不知道這個地方會不斷出現一個不經心的錯誤寫法。也請留意,在做英文輸入時,不要不小心忘了把中文的全形標點符號改成英文的半形標點符號,反之亦然。
學校裡教英文的縮讀字(contractions。Pitfall #1 X: Dont(do)this! O: Leave a (space) on each side! 讀者也許會覺得奇怪,英文的一號陷阱竟然是……標點符號問題。筆者從開始教書以來直到現在,看學生的作業時,第一個注意到的經常是:括弧外面沒有留空格的問題。其實很容易區別:「正式」縮讀字裡總有一個「省略號」(apostrophe: ),例如:Im (= I am), hed (=he had 或 he would), dont (= do not) 等等,看到了裡頭的「」就會馬上知道,這些例字都屬於有正當地位的「正式」縮讀字,字典有收錄,用在寫作裡是不會冒犯人的,也不用怕會過於口語化。
3. 有省略號(),才是正式縮讀字 Pitfall #3 X: I wanna take your class. O: Im wondering whether there are still openings for your class? Photo Credit:英語島 X: wanna O: want to /X: gonna O: going to 這個常見錯,嚴重性比較大。不應該這樣打: X: 1.a.Remember to leave a space after periods! 而要這樣打: O: 1.a. Remember to leave a space after periods! 對用法不確定時,只要隨便翻開任何一本英文書,正確的符號間隔規則就能一目了然。
一般來說,只要是成對的標點符號,像括弧、單/雙引號等,就必須要在標點符號外面(之前和之後)留空格。因為這已經是很多台灣人(和日本人)根深柢固的習慣,可能要特別留意這一「點」一段時間才能徹底改過來。
要不要留空格,不但要看是哪一種標點符號,還要看標點符號左右是什麼樣的字元。反過來,沒有省略號的縮讀字,像是 wanna, gonna, hafta, coulda, shoulda, woulda, oughta, kinda, sorta, gimme, lemme, dunno, whatcha,說是可以說,可是千千萬萬不要在任何稍微有點正式的文章或書信裡使用。